TROUBLED TIMES FOR TACHELES

3 十二月, 2008
10/24/2008

Landmark Berlin Squat Battles Eviction

By Rachel Nolan in Berlin

It is a classic Berlin faceoff: the squatters against the investors. Usually the latter win, but property at the landmark Berlin art squat Tacheles is under receivership and the fate of the site is uncertain.

The future of the Tacheles squat in central Berlin is uncertain.

Zoom
DPA

The future of the Tacheles squat in central Berlin is uncertain.

The artists at Tacheles, an iconic squat in central Berlin, have been waiting for the other shoe to drop for a decade.

“We knew the lease would be up. It was hardly a surprise," says Martin Reiter, the long-haired Austrian who heads the co-op that runs Tacheles. After all, the existence of the bombed-out warren of 31 ateliers, a cinema, theater, bar, restaurant and back garden, has always felt a bit tenuous. And with their current deal set to expire at the end of December, anxiety about the future of Tacheles, Yiddish for “straight talk," is growing. 繼續閱讀文章 »

Beijing – the perfect site for the 2012 Games

27 十一月, 2008

As ministers argue whether to cut housing or hospitals,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to throw money at the Olympics

Suddenly 2012 sounds a lot less enticing. The year in which Britain was to have been triumphant, basking in international Olympic glory, will be the year when the debt hits home. In schools and hospitals and social services departments, in libraries and nurseries and courts, 2012 will be the year that high times turn to hard times.

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estimated yesterday that the country faces spending cuts of £19 billion in 2012-13. Cabinet ministers have already begun fighting over who takes the hit. The unemployed, the homeless, the destitute will join the athletes parading through London.

It will be payback time, big time. In 2011-12 the tax increases strike: the 45p top rate, the rise in national insurance. In 2012 national debt is forecast to reach the magic £1 trillion. And in 2012 we throw billions of pounds at the Olympics.

Oh, that we could cancel them instead. We obviously cannot afford them any more. 繼續閱讀文章 »

積極地參與修廢集會遊行法

11 十一月, 2008

1988年集會遊行法誕生以來,一套必須經過許可,且限制集會遊行區域的跛腳規範,往往無法積極地保證人民具有言論自由的空間,反而容易被統治者拿來作為打壓異己意見的工具,更為統治者提供了干預的藉口與公共利益的偽裝。因此,弔詭的是,越多的示威遊行去挑戰集會遊行法設定的界線,反而更隱而不顯地正當化了統治者的意識形態。掌握集會遊行的空間正是統治者權力的展現,所以,不管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在位執政,怎麼會捨得放棄。

因此,不管是哪個朝,哪個野,就算當時的在野黨再怎樣偽善、虛假、懷有不好政治目的要修改集會遊行法,為了打開得以自由異議的社會空間,我們更應該順勢接受,參與其中,讓這些政客們在執政時,無。所。遁。逃。

自由廣場下的學生們是否能到達歷史幽靈枷鎖下和解彼岸?

8 十一月, 2008

這次學生運動的主要訴求是總統行政院長道,國安警政負責人下,還有修改集遊。學生集結起來的主要動,則是近日因陳雲林來台所引起的群眾抗爭和警察執法之間的界,引起的正反社會觀,藍綠政客在背後進行的政治動員。

以修改集遊法的訴求來說,仔細觀察過去八年民進黨執政下的大大小小社會運,包括紅衫軍、樂生反高學費妓權反迫遷等,都面臨各種集會遊行法的限制和壓,舉牌兩次之後動輒起訴判刑的壓並沒有比較緩。反而是同樣的議,同樣的戰場,會發現有些人因為選舉結果導致執政者的改變而變得激或者沉默。帶著有色眼鏡的行動者挺身而,並不是真為了受壓迫者的利益發,而只是看到打壓政治異己的議題出現罷了。

拒絕政黨、中立的學生運動,不是靠自我宣稱就可以達成,在今日的網路媒體的搜索翻找下,每個被鎖定的對象只能被扒光透明地被大眾檢視。那個老師曾經挺綠、那個學生曾經加入逆轉總部或者曾為青年軍黨工把學生運動打成綠軍的外圍而失去正當性。這些背景資訊在各種媒體之間都已經開始流竄,扣帽子的說法,甚至懷疑背後不單純的政治動機。這種統治者擅長的老梗,可並沒有因為政黨輪替而消失不見。民進黨執政時期,幾次中正紀念堂前的「學運」,不也是如此過程;歷史正在重演,只是角色對調互換。

看到這次的行動者不斷地召喚野百合和戒嚴時期的歷史幽靈,我感到憂心。藍執政,綠發起學生運動,綠執政,藍發起學生運動,更凸顯這場學生運動的性,不脫藍綠對立的基本格局,其結局已經可以簡單地預見。而我們的社會又再一次的被藍綠政客鞏固各自的地盤,再一次地讓集會遊行,捍衛公民不服從的公共價值被汙名化,讓各種小型的社會議題更難發聲。

如果今天運動的目的是要鬥倒馬英九或國民黨,那麼要說服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同意,可能有很大的距離。但是如果要修改(廢除)集會遊行法,好好擬定策略,還有很多潛在的支持者,很快的就能被動員跟學生們站在同一陣線。

因此,我希望幾天後能看到這群學生與執政時打壓社會運動的民進黨和國民黨同樣劃清界線,更期待能看到更多已經加入的人/社會團體能有深刻的反思,那些還沒加入的人/社會團體別害怕與自己信仰顏色不同的人,能夠為打開言論自由,擴大社會空間,站在同一陣線,那麼縫合台灣分裂社會的和解共生仍大有可


2008/11/09 修改

在廢墟之城,我們看見光。

3 十一月, 2008

廢墟不是城市的未來,而是現在進行式。例如隨處可見的日式木造平房,往往承擔無名火與環境髒亂的替罪羔羊,成為塗鴉探險者的樂園,另一方面卻也提醒著台北曾為殖民城市的現實和百萬豪宅誕生的前世。你我公寓大樓的家,也可能突然變成廢墟,只因為都市更新的到來。當閒置空間、蚊子館的批判力道不足之時,撰寫資本主義城市的歷史,不妨試試增列「廢墟」這一章,撇開台北一零一的亮麗,翻找你我生活周邊的台北廢墟。

島唄 shimauta 沖繩民謠

26 十一月, 2007

06年冬季,在北京做田野兩個月,突然在網上抓到這首歌,熟悉的旋律和三線琴音頗為感動,只是忘了在哪聽過。

今天翻到這張傳單,才發現原來是04年同樣是冬季,在華納威秀聽過白百合俱樂部的現場演出,還有更早的大安森林公園流浪者之歌音樂節,平安隆( hirayasu takashi )也來唱過。

這首歌創作於92年,Youtube上面不只一種版本,還有搖滾版,西班牙語版,鋼彈版,更有詞曲作者宮澤和史在巴西的現場演暢版本。

歌詞是這樣的:

でいごの花が咲き 風を呼び 嵐が来た

でいごが咲き乱れ 風を呼び 嵐が来た

くり返す悲しみは 島渡る波のよう

ウージの森であなたと出会い

ウージの下で千代にさよなら

島唄よ 風に乗り 鳥とともに 海を渡れ

島唄よ 風に乗り 届けておくれ 私の涙

でいごの花も散り さざ波がゆれるだけ

ささやかな幸せは うたかたの波の花

ウージの森で歌った友よ

ウージの下で八千代の別れ

Vratné lahve (Empties) 布拉格練習曲

25 十一月, 2007

暮日之年的感情細細纏繞,幽默的敘事和恰好的情緒掌握,配上布拉格迷人的地景想像,還能要求什麼呢?

布拉格」三字,讓人在進場前,在心裡面鋪好了美麗的襯底。只是,城市本身的魅力終究是配角,旅遊明信片中再熟悉不過的舊城廣場(Staroměstské nám)泰恩尖塔教堂(Kostel Panny Marie pred Tynem)和查里士橋(Karlův Most)的鏡頭,對於鋪陳流暢的劇本來說都不需要。

Vratne' lahve (Empities)

繼續閱讀文章 »

台北市的社區營造回顧 And they call the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23 十一月, 2007

(原文刊載於 建築 Dialogue 2006)  

      歷經十多年的衝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地方草根運動,挑戰了台灣社會的權力關係,在政治議題之外也暴露出長期為了追求發展掛帥的經濟成長,所造成的公共空間不足、住宅價格狂飆以及環境污染的生態危機。強大的由下而上力量促使政府部門有意識地調整政策,並釋出部分的決策機制,以重新建立地方認同感為名,回應市民社會的需求,展開追求更好生活品質願景及社區參與規劃之路。

1995年,台北市政府率先啟動的「地區環境改造計劃」,便是針對都市規劃體系封閉性單點突破,在傳統都市計劃「公開展覽三十天」之外,市民參與的機制開始進行試誤修正;到今天,我們可以輕易地從社區出版品或網站上看到這樣的資料:已經有超過100位以上社區規劃師及300位以上的青年社區規劃師的組織培訓、累積160個以上的社區改造案例、成立跨部門協調的社區營造委員會、制定社區參與實施辦法等等,其過程可謂艱辛,也提昇了部分公共工程的品質。然而,在精采案例與華麗數字背後,這場所謂的都市改革運動之所以寧靜,其實是更多社區抗爭的故事在城市歷史書寫的過程中被消音失聲。 繼續閱讀文章 »

巴西城市觀察與分享交流會

19 十一月, 2007

巴西城市觀察與分享

巴西巴西農業經驗與大國崛起的憂鬱

19 十一月, 2007

網路上流傳的一份資料(全文可參考下方連結),做為同行的團體成員之一,雖不需負文責,但仍感汗顏。

的確,我們一行人在巴西看見大規模生產的糖廠和一望無際的蔗田,發現巴西甘蔗產業的蓬勃發展,從數字上得以成為支撐總體經濟的農業明星,在能源價格高漲的時代成為高價值作物,如同許多新聞報導一般的神奇。回望台灣,巴西有甘蔗,我們也種甘蔗,似乎就這麼自然地直接連結起來了。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甘蔗汁,甘蔗酒與工業酒精,酒精汽油很快地成為解決台灣糖業甚至農業與替代能源的出路。此文流傳前並未經內部的討論,即到處散發轉寄,或許辦辦演講唬弄島國小民沒有問題,但是這種「所見即所得」的表面解讀,對當前台灣能源政策與農業政策的推進無所助益,看在主導台灣農業與能源政策的部門,關心替代能源發展的企業和的眼裡,恐怕只會引來一笑。

from a farmer to a worker

最近中國有名的一部紀錄片,「大國崛起」值得一看。其中有一篇談到荷蘭。文中對於荷蘭的成功特別強調了貿易和金融制度的創新資本流通市場的建立(世界第一個股票交易市場,信用制度的發明(現代銀行的誕生,公司組織與聯合股份制(貿易量佔全球一半的東印度公司等等。但是,卻忽略了當時握有締約宣戰權力半官半民的東印度公司(VOC)在殖民地擴張過程中的燒殺擄掠。記得有份文獻裡面,東印度公司的老闆挑明了說「不能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從事貿易,也不能在沒有貿易的情況下,進行戰爭。」 繼續閱讀文章 »